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(甲午战争失败主要原因)
“我不怕死,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……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,我辈只能奋不顾身,挽救于万一。我的肉体即将陨灭,灵魂将与你们同在……”电影《风声》顾晓梦牺牲前的台词现在读起来,依然让人心潮澎湃。
近些年,互联网技术的发达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提供了“入侵”路径。网络上一些人通过戏说、恶搞等方式对经典戏谑、对历史颠覆、对英雄抹黑,造成了极度恶劣的影响。早前还有一些青年身穿日军服装拍照,全然忘了日本曾经带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……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防教育观念的淡薄和缺失。


栏目主编:张武 文字编辑:房颖 题图来源: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:雍凯
当今国际局势波诡云谲、错综复杂,尚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。我国还没有完全统一,国内分裂势力等蠢蠢欲动。对外,我国与周边少数国家存在着边界领土争端。西方敌对势力长期鼓噪“中国军事威胁论”等论调,不断对我国攻击污蔑、造谣生事。影响国家稳定安全、爆发局部战争的危险因素尚在。在此形势下,做好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。

当前,我国国防教育工作开展已取得显著成效。国防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纷纷走进校园,各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开展全民国防教育,但还存在一定不足。有的地方把国防教育看成“软指标”、“虚任务”,想起来就抓一抓,忙起来就放一边,存在“两张皮”现象;有的地方把国防教育看偏了,认为“国防就是军防”,与普通民众关系不大;有的地方缺乏创新思维,将国防教育内容搞得枯燥空洞,方法手段比较单一。
如今,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全民国防教育也应立起新的标准。
直到1949年10月1日,随着天安门广场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,中国“有国无防”的屈辱历史宣告结束,中国国防建设翻开了崭新的篇章。

据记载,甲午战争期间,清朝地方官府贴出告示,许诺“助官抗日,可免三年钱粮”,结果得不到任何响应。甲午战后,一名日本官员到湖北沙市,吃惊地发现这个长江中游港口城市,民众根本不曾听说刚刚发生的战争。亲历这场战争的英国人泰莱说,“此役非中国与日本战,实乃李鸿章与日本战,大多数中国人于战事尚懵然无知也。”梁启超也在《中国积弱溯源论》中言:“是故吾国民之大患,在于不知国家为何物。”
爱国,从来不是一句口号,应该成为每个国民心底最深沉、最持久的情感,不管历经多久,都仍炽热浓烈。
国门大开、炮口立约、割地赔款、国土沦丧、民不聊生……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,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,手无缚鸡之力,只能任人欺凌。作为曾经风靡一时的“天朝上国”,最后连弹丸之地的日本都打不过。
谈起19世纪的清朝,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:这是一段写满屈辱、伤痛和血泪的历史。

国无防不立,民无兵不安。从清朝的屈辱史中,我们可以窥见:当一个国家的民众,心中没有“国”,国家意识和国防观念淡薄,这个国家的国防基本上就如一层窗户纸,侵略者一捅就破,更何来国泰民安、长治久安?

- 0000
- 0000
- 0000
- 0000
- 0000